新闻动态
这顶明代凤冠美到令人窒息它的主人却不曾戴过
图片
▲图为辽代镂空凤鸟纹金冠细节图。百鸟之王卓然独立在花座上,伸展双翅,展露出俯视天下的气势,身上的羽毛纤细柔软,熠熠生辉。辽代出现过不少女强人,这顶金冠的主人,应当是某个辽代皇室女性。摄影/司图博行女性天生爱美,那么在头顶这个最显要的位置,要如何装饰才够时髦?光彩照人的凤冠,凝聚了古代无数女人的梦想。
图片
隋唐凤冠上没有凤凰2013年,扬州曹庄惊现隋炀帝与萧后合葬墓,墓中出土了一件我国时代最早、级别最高、结构最完整的皇后礼冠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凤冠”。不过,这件凤冠上却没有“凤”的踪影,而是一派树木葱茏、鲜花盛放的景象,就像在脑袋上顶着一片小森林。
其实,这也并不奇怪,因为皇帝虽自诩为真龙天子,可是从秦代到明代,作为皇帝正式礼帽的冕旒冠上也没有龙。而真正以凤鸟为饰的凤冠,直到宋代才真正定型。
图片
后墓出土的凤冠,为我们展现了隋唐时期凤冠的样貌。这顶凤冠上的核心组件,有一个美丽的名字——花树。花树以一个木质小圆盘为基座,上面伸出12根弹簧状的花柄,顶端是一朵鎏金铜箔片制作的花朵,其中有玻璃花蕊、小石人等装饰。12朵花的中央,还有一朵以铜管为柄的宝花,共13朵。而整顶凤冠上一共安插了13株这样的花树,合计169朵花,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百花争艳,春意无限。
翻阅隋唐时期的文献,我们可以发现,这些花树的作用不止是装饰,更重要的是表明女性的地位:等级最高的皇后戴12株花树,一品命妇为9株,二品命妇为8株,依次减少。按照礼制,花树的数量与每株树上的花朵数量相同,也就是说12株花树上,每株配12朵花。也许是唐太宗对这位传奇的前朝皇后充满了敬意,所以给了她超规格的待遇——在凤冠上多加一株花树,每株多加一朵小花。
安装在弹簧上的花丛,会随着脚步轻轻摇曳,就像风吹麦浪,多么富有诗意。有的学者推测,花树的前身,是一种更为人熟悉的汉代头饰——步摇。
图片
▲ 隋炀帝皇后萧氏的后冠于2013年出土后,专家对它进行了复原,重现了隋唐后冠的样貌。比起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步摇冠,这顶后冠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增加了两个组件:钿和博鬓。东汉《释名·释首饰》说:“步摇上有垂珠,步则摇动也。”这里说的步摇,类似于悬有坠饰的簪钗。但实际上,可摇动的部分并不一定是垂珠,造型千奇百怪,最常见的是花、叶。
比如甘肃武威出土的一件汉代金步摇,便是一朵四瓣花上开出8朵小花或花苞,以细枝相连,正中又立着一只小鸟,喙衔一片圆形金叶。四个花瓣的顶端,各有一个细小的圆环,原本应是悬挂有饰物。
《后汉书·舆服志》中描述的步摇,就更加生机勃勃了:它以黄金为底座,缠绕桂枝,串以白珠,饰以花鸟,此外还有“熊、虎、赤罴、天鹿、辟邪、南山丰大特(大公牛)”六兽。好一幅万物生长、鸟语花香的美景!此处的步摇,由众多构件组合而成,与其说是一件头饰,更像是一顶帽子,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步摇冠的说法。这已经奠定了隋唐时期凤冠的雏形。
图片
民间不许流通。现代人也许会疑惑,步摇是如此的繁冗,而且边走边晃荡,不是很不便于行动吗?其实,步摇的一大功能就是限制行动,警示后妃保持端庄得体。因为戴上步摇后,如果步子迈得太开、动作幅度太大,金叶或是垂珠就会摇得哗啦啦乱响,岂不很是失礼?所以,光鲜靓丽的步摇,把它比作后妃脑袋上的紧箍咒也不为过。图片
步摇之路图片
▲ 牛头鹿角形金步摇,中国国家博物馆藏。步摇实在是太好看,引得民间女子争先效仿,并勇敢地把礼制、禁令统统抛到了脑后。宋人撰写的《唐语林》记载,唐代长庆年间(821-824年),“京城妇人首饰,有以金碧珠翠,笄、栉、步摇,无不具美”。“紧箍咒”的痛苦,终究敌不过女人爱美的天性。
汉代的步摇,又是从何而来的呢?据学者考证,步摇不是中国的原创产品,而是源于中西亚地区的舶来品。1864年,顿河下游的俄罗斯新切尔卡斯克出土了一件女王金冠,这是国外最早的步摇案例,时代约为公元前2世纪。这件金冠已缺损了一部分,但金冠上仍保存了两簇金树,所缀金叶均能摇动,树旁还簇拥着鹿、盘角羊、禽鸟。因此,步摇应是起源于西方,然后通过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,向东方传播。在亚洲东端的日本、朝鲜,也出土有不少完整的步摇冠。为什么西方人热衷于将金色树枝戴在显要位置呢?这应该是一种树神崇拜。图片
▲ 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作《女史箴图》唐代摹本局部,描绘的是宫廷女官在给嫔妃进行礼仪道德培训。女士们头上鲜艳的饰物值得注意——那正是传入中国不久的步摇,两支一组,以花蒂为基座,花枝上缀以珠翠,是当时的时髦首饰。 在古罗马神话中,带有金色树叶的树枝,是权力的象征。古罗马曾有一种古老的习俗:在罗马附近有一座森林女神的神庙,其祭司由一名逃亡的奴隶担任。他的任务是手持利刃,时刻警觉地守卫神庙边的一棵圣树。一旦有人折取了这棵树上的树枝,就有权与祭司决斗,若能杀死祭司,就能取代他成为新的祭司,并获得“森林之王”的称号。这一截命运攸关的树枝,被人们称为“金枝”。英国现代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传世著作《金枝》,其题名便是来源于此。原来,充满中国风韵的步摇,在两千年前也曾是一件“洋气”的首饰呢。图片
有凤来栖虽说以花朵、枝叶为饰的步摇是舶来品,但中国“土生土长”的凤凰终于在宋代攀上枝头,成为凤冠上最重要的配件。
凤凰的起源非常久远。早在新石器时代,就出现过凤的图样。不过,凤凰的形象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,都与女性没有直接联系,只是祥瑞、美德的象征。
到了唐代,社会上刮起一阵“凤凰热”,凤凰普遍地出现在女性的珠宝设计中。比如,陕西乾陵唐懿德太子墓石椁所刻盛装宫女,头戴高冠,冠的两侧各插一支硕大的凤钗。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中,五代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人翟氏,除了在发髻左右各插一支凤钗外,头上还有一件栩栩如生的凤形冠饰,仿佛一只凤凰在女主人的头顶安了窝。
与此相应的是,各种凤在唐诗中出现,像是“宝钗横翠凤,千里香屏梦”“春山颠倒钗横凤,飞絮入檐春睡重”“娇鬟堆枕钗横凤,溶溶春水杨花梦”。
图片
进入宋代,凤冠在因袭隋唐的基础上,出现了一大变革,那就是将龙与凤一同饰于冠上,成了名副其实的凤冠。《宋史·舆服志》记录了皇后凤冠的形制:花树十二株,仍同隋唐之制,但冠上增加了“九龙四凤”的装饰。
可惜,这段记载过于粗略。“幸运”的是,金朝在灭亡北宋后,将徽、钦二帝并皇后、妃嫔虏到了北方,进而承袭了北宋凤冠的样式。《金史·舆服志》对凤冠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:图片
图片
花株冠,用盛子一,青罗表、青绢衬金红罗托里,用九龙、四凤,前面大龙衔穗球一朵,前后有花株各十有二,及鸂鶒、孔雀、云鹤、王母仙人队、浮动插瓣等,后有纳言,上有金蝉鑻金两博鬓,以上并用铺翠滴粉缕金装珍珠结制,下有金圈口,上用七宝钿窠,后有金钿窠二,穿红罗铺金款幔带一。
图片
这一段话,可能不容易读懂,但你一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这顶凤冠的繁复、华丽。冠上除了花树、九龙四凤,帽檐上还有孔雀、云鹤等珍禽,甚至有王母娘娘领衔的一个仙人队列,真是尊贵到了极致。
美丽凤冠的背后,是残酷的历史。在被俘的北宋皇后脱下华服的同时,金朝的皇后继而戴上了同款凤冠,享尽尊荣。
图片
▲宋缠枝宝相花凤鸟纹金冠,戴在头上高高耸起,非常有气派。这可能就是宋词中提到的“四直冠儿”。如张孝祥《鹧鸪天》:“短襟衫子新来棹,四直冠儿内样新。”是名副其实的流行款。摄影/动脉影令人唏嘘的是,金朝皇后的凤冠也没能长久。公元13世纪,蒙古相继灭亡金朝、南宋。这一回,蒙古皇后没有继承宋、金的凤冠,而是延用了本民族的传统女冠——顾姑冠。
强盛的蒙古政权,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,而且也将手下败将的文化斥为末流。所以在元朝统治的近百年时间里,帝后始终维持蒙古族传统打扮。
图片
▲ 图为元顺宗皇后塔济像,头戴顾姑冠。冠高达二尺许,用铁丝或桦木为骨,外饰红罗、珠翠,佩戴的辛苦程度不在凤冠之下。 供图/台北故宫博物院朱元璋登基后,立志恢复华夏正统,其中一项重要内容,就是继承宋朝衣冠。
洪武三年(1370年),朱元璋敲定了皇后受册、谒庙和朝会的礼服,礼冠仍袭宋制为九龙四凤冠。但因新政权处于草创阶段,且经历了元末农民战争后,百业凋零,凤冠的设计少了些许繁复,只保留了最基础的龙凤、十二花树、两博鬓和十二钿。
明成祖即位时,国力大盛,凤冠开始讲究起来,精致程度比宋金的凤冠有过之而无不及,除了龙凤、花树等“标配”,还详细规定了花儿要怎么开:大珠花树上的花朵“蕊头二个,翠花九叶”,小珠花树上的花朵“每枝花一朵,半开一朵,翠叶五叶”。图片
▲ 图为明万历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,上面镶嵌了宝石一百多块、珍珠数千颗,堪称一座小型的珠宝库。摄影/动脉影满清又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,在冠服礼制上同样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。比如皇后的冬朝冠上,就有不少东北元素,如薰貂、东珠(即东北珍珠)、桦树等。不过满清的汉化程度比蒙元深,所以在冬朝冠的周圈镶缀了七只金凤。清代皇后朝冠虽无凤冠之名,但行前朝凤冠之实,也算是凤冠的“杂交”产物。图片
从未戴过一天的凤冠历史上,男人们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展开的逐鹿厮杀,掀起了无数的腥风血雨。那么女人呢?也在宫斗中。20世纪50年代,明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,它们的背后,就隐藏了一段辛酸的血泪史。这四顶凤冠,分属于明神宗的两位皇后——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。孝端皇后,是正位中宫,只生有一女。孝靖皇后王氏,本是神宗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的宫女。图片
▲ 图为清《孝仪纯皇后朝服像》。到了清代,包含凤冠在内的传统宫廷后妃服饰即告消亡,但清代后妃的朝冠,吸收了传统凤冠装饰要素中的核心元素——凤凰。摄影/动脉影有一天,宫女王氏的命运意外地发生了转折。她被临时起意的神宗皇帝拦下临幸。当时神宗皇帝才18岁,二人都不敢声张。但王氏日渐隆起的肚子,成了后宫公开的秘密。神宗皇帝的母亲李氏也是宫女出身,母凭子贵,在神宗皇帝登基后一跃成为太后。李太后力主将王氏封为恭妃,并给予保护。不久,王恭妃生下皇长子朱常洛,即后来的光宗。
但是,王恭妃只是得到神宗一时“性”起的鱼水之欢,从没得到丈夫的正眼看待。就在王氏被册封的四个月前,神宗一口气娶了九个嫔,而且,九嫔之一的郑贵妃深得神宗宠爱,百般虐待侮辱王恭妃,称呼她为“老妈妈”。
图片
▲ 宋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局部。供图/文物出版社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后,一心为儿子谋求太子之位,于是更把王恭妃当成了眼中钉。王恭妃谨小慎微,生怕儿子惨遭暗算,直到朱常洛十三岁了,还带着他一起睡觉。果然,万历二十二年(1594年),郑贵妃向神宗打小报告,称朱常洛调戏宫女,神宗大惊,连忙派使者去验视。王恭妃大哭:“十三年来我跟儿子一同起卧,就怕有人陷害,今日果然应验了!”使者如实禀报神宗,这才保住了朱常洛的清白。立储之事惊动了慈宁宫。李太后问神宗:“外廷诸臣都说要早定太子,你怎么看?”神宗向来不喜欢王恭妃和朱常洛,来了一句:“常洛只是一个宫女的儿子。”李太后当即大怒:“你不也是宫女生的!母以子贵,还分什么三六九等!”神宗被羞得无地自容,只好册立朱常洛为太子。图片
▲ 图为清代压胜钱,是一种非流通钱币,用于求福祈愿。铜钱一面楷书对读“一品夫人”,一面楷书对读“凤冠霞珮”,反映了女性对社会地位和荣誉的渴望。供图/喻翔不过,王恭妃并没有母凭子贵,反而被神宗幽禁在景阳宫,与外界隔绝长达十年之久。直到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,王恭妃病重,太子朱常洛才得到父亲特批,见母亲一面。此时的王恭妃早已双目失明,母子两人抱头痛哭,王恭妃颤巍巍地抚摸着朱常洛的脸,说:“儿长大如此,我死何恨。”说完气绝,年仅46岁。
神宗并不把这个妻子的死放在心上,丧事拖了十个月,随葬品也又少又没人守坟。直到王恭妃的孙子明熹宗即位后,才追尊她为孝靖皇后,把她的棺椁迁入定陵,与神宗、孝端皇后同葬,并补上了皇后专有的凤冠。
按照明初的礼制,皇后拥有两顶凤冠,一顶是正式场合戴的九龙四凤礼冠,一顶是包含在常服中的双凤翊龙冠,或称“燕居冠”。所以,定陵中埋葬的两位皇后,一共随葬了四顶凤冠。
可惜,孝靖皇后在世时,没戴过一天这顶凤冠。人都已经死了,凤冠再大再华丽又能如何?图片
「野鸡凤冠」也抢手尽管历史上围绕凤冠的悲剧层出不穷,但它始终吸引着万千女性为之心驰神往、前赴后继。如果说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中状元,那么女性的终极梦想就是拥有一顶凤冠。那么,对于无缘入宫的女人来说,如何才能过一把“凤冠瘾”呢?不能戴凤,野鸡总可以吧。按明代礼制,皇室的后妃可用凤,而诰命夫人可以用翟(dí,长尾野鸡)。二者的长相接近,于是命妇的翟冠也被笼统地称为凤冠。能戴上一顶这样的“山寨”凤冠,也算得上是莫大的荣誉了。图片
▲ 图为清朝的鎏金点翠嵌宝石“诰命”龙凤冠。摄影/动脉影诰命夫人,是朝廷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加封。如果说男子是“求官心切”,那么女人们也是在家中“求冠心切”。历史上,有的大臣家里迟迟得不到诰命凤冠,不仅大臣着急,大臣的夫人更是着急。明嘉靖初年内阁首辅夏言,就曾上书催过嘉靖帝,称自己的继室苏氏嫁入夏家整整三十年,还没有凤冠,以至于每次宫中大典都没资格参加。在古代,凤冠有着深层的现实意义。那时的女性,因无法参加科举、建功立业,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途径就是相夫教子,凭借丈夫、儿子的成功而获封诰命,求得一顶凤冠。图片
凤冠象征着荣誉,其社会价值就是激励万千女性成为贤良淑德的模范,并一心一意地扶持丈夫、教育子女。这在齐家、治国的传统社会理想中,具有重要的作用。话说回来,不论是在后宫还是民间,凤冠都是不容易戴的。而且,能享受此等尊荣者,不仅要头脑过人,体力也须出众。此话怎讲?据测量,明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,重量达2.32千克,这个重量,大致相当于在头上顶着一箱盒装牛奶。明代皇后经常要戴着它出席冗长繁复的仪式,辛苦程度可想而知。这大概就是“欲戴其冠,必承其重”吧。图片
图片
文章来源:中华遗产 2017年12期撰文:喻翔 编辑: 方丽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万科A: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行使“20万科02”发行人赎回选择权的第二次提示性公告
下一篇:没有了